小到检测健康数据的运动手环,大到扫码就进的体育场馆;远到在体育视频网站收看一场欧冠直播,近到在家门口的“共享健身仓”来一次随心而动的锻炼……如今,“互联网+体育”的应用场景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无论是看体育、玩体育还是做体育,都因“互联网+”变得更加丰富。
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,体育成为中国推进“互联网+”的重要领域之一。体育与互联网融合的新玩法,既赋予了体育产业新活力,更激发了中国人参与体育、追求健康的热情。
改变产业格局
互联网巨头纷纷“抢滩”体育产业,是“互联网+体育”如火如荼的写照。
日前,阿里体育宣布战略并购互联网健身运动品牌乐动力,被视为其迈向体育新零售战场的第一步。阿里体育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大钟表示,健身行业用户规模大,相对高频,且健身人群与阿里体育、阿里巴巴定位的年轻人群体高度吻合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把健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。
同期,腾讯与MLB(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)签署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协议,这让腾讯成为MLB在中国的独家数字媒体合作伙伴。至此,腾讯已与北美四大体育联盟达成战略合作。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说,腾讯将利用全平台的优势,最大程度释放移动互联时代的知识产权价值和用户价值,提高棒球运动在国内的关注度与参与度。
从体育赛事到体育健身,再到更多延伸领域,“互联网+体育”的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。业内人士指出,和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体育产业的GDP占比偏低,装备制造业在体育产业中占比偏高,赛事收入中广告仍居主导地位,版权收入比例偏低,“互联网+”的到来,有望逐步扭转这一局面。
例如在赛事方面,大型体育赛事的版权资源已基本被瓜分殆尽,近年来经过激烈竞争,版权市场趋于理性,结构趋于稳定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版权热炒之后,逐渐回归理性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在赛事版权的产业价值、内容播放的丰富性以及赛事运营等方面综合发力,构建“互联网+体育”产业的整体生态格局。
掀起健身热潮
要说“互联网+体育”的最大赢家,健身应该首屈一指。数据显示,2017年中国健身行业的整体收入超过1500亿,其中健身房占到40%,健身器材占29%。健身之热,不仅让创业者争先恐后,互联网巨头同样虎视眈眈。
在软件方面,与健身相关的手机应用琳琅满目。从简单的运动记录和教学,到预约教练和场馆,各类应用为健身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场景服务。
在浙江杭州黄龙体育中心,该省首个大型体育场馆智慧系统受到市民的追捧。通过手机微信简单操作,几秒钟就能预订场馆,这让传统健身所需要的身份登记、充值健身卡、电话预定场地、现场结算费用等环节,在“互联网+”的助力下化繁为简,有效缓解了传统场馆利用率低、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。
而在硬件方面,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,让体育变得更有“科技范儿”。
如今很多人发现,家门口矗立起许多可以健身的“小屋子”,这些名为“共享运动仓”的设备,安装有跑步机等健身设施,只需通过手机注册和支付,就可以随时随地健身锻炼,对于运动时间较零散的人很有吸引力。由于投资门槛不高、可复制性强,很多参与者纷纷涌入市场,一时间,“智能健身仓”“24小时健身房”等设施遍地开花。
与此同时,有业内人士指出,虽然健身领域创业正热、平台众多,但大多仍停留在单一的运动方面,还没有真正地把运动与健康结合起来。而智能硬件产品同质化严重,除智能手环之外,大多数智能硬件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还不够高。
催生全新机遇
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体育在未来也将有更多的新变化。而在此过程中,体育产业也面临着转型的机遇和挑战。
两届围棋人机大战,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体育领域的潜力。未来,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将在赛事数据、商业决策、科研服务等诸多领域展露风采。通过人工智能进行个人健康管理,也有望成为人们生活的“标配”。
张大钟认为,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在体育领域的结合,将对体育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——不仅在竞技领域,更多在于普通人对体育运动的参与。
与此同时,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体育创业者,也将在新一轮的“互联网+”热潮中经历“大浪淘沙”的洗礼。
成都乐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咕咚)副总裁刘渝龙认为,“体育+互联网”创业领域同样面临大量资金汇聚到少量优质项目中的趋势,资本将流向各垂直领域中最优秀的少量项目。因此,体育类手机应用项目在2018年将面临“生死时速”考验,大量尚未建立好盈利模式的项目将遭遇淘汰。